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學思達」教學法起源於中學教育現場,為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所創造的翻轉教學設計,訓練學生的自「學」、「思」考及表「達」能力。近年高等教育改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學思達」也逐漸推行至大學校園之中。中山牙醫系余權航老師因為不滿足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開始在課堂上融入學思達教學法,逐步精進教學品質及成效。為提供本校教師多元的教學設計與啟發,教發中心特別邀請余老師北上分享他如何將學思達教學法運用於醫學教育,並與本校教師交流討論。

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余老師首先請在場的老師們思考一個問題「當你開始要教書的時候,是否問過自己要怎麼進行?」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從研究所時期擔任助教,碩士畢業後就任講師,博士畢業後成為助理教授,因為沒有接受過教育學程的訓練,教學方法基本上是依樣畫葫蘆,從前他的老師們怎麼教,他就怎麼教學生,一切以自己的習慣和方便為主,並不會特別由學生的立場去考慮教學的方法或改變。不過隨著社會和科技的推進,學習的場域變得更多元,除了專業知識外,具備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習慣會是學生職涯發展的關鍵利器,如果教師還是維持單向式的口述講課方法,難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願,遑論培養自學能力。「學思達」教學法對余老師而言,等於是啟發了新的教學視野與思考,他親自研讀了相關的教學設計與實踐著作,並身體力行地付諸自己教授的口腔醫學課堂上。不過,他也提醒老師們,著手規劃學思達教學法的課程之前,有三件事必須先考慮周全:第一,要確立課堂規則,讓學生明白「自由」是伴隨著「責任」,「權利」的享有必會產生相應的「義務」,不能一味要求老師,學生也必須對自己出席率、作業繳交、課堂活動參與等學習負責,所以要嚴格執行課堂規則,當然需要保留彈性空間,但務必讓學生知道老師是「玩真的」;其次,老師須思考要培養出怎樣的學生。余老師希望學生除了具備專業知識技術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外,還期待學生從課程中養成人文關懷的素養,所以在講義和課程活動安排方面,他會額外添加相關的人文思考和討論;最後,老師要衡量自己的時間,規劃好理想的時間分配。余老師舉自己為例,不僅是牙醫系的教授,同時也是醫院的主治醫師、學會的理監事、三個孩子的父親,他必須在教學、研究、服務與家庭之間維持平衡,而學思達教學法的備課比起一般講述式的課程更費時間和心力,所以時間的分配和控管肯定要多加考量。

學思達教學法的操作究竟有多勞心勞力?從余老師分享編排講義和課程互動的經驗便可窺知一二。「編製講義」是學思達教學法中最重要的一環,余老師坦言編製的過程「非常辛苦」,他目前使用的課堂講義是花了二年的時間累積編纂而成,內容十分詳細豐富,不只是教科書的重點文字摘錄或簡報圖文,還有完整的授課講稿、歷屆學生的共筆,以及日常蒐羅的各式補充資料,將之編次排版而成。他特別強調,「學思達」的講義不單純是課堂上使用的教材,而是要做出一本「會讓學生願意收藏的講義」,因此相當考驗老師本身的知識學養與耐心;而他的講義內容,是基於「提升學習動機」、「深化自學能力」、「拓展學習廣度」、「厚植人文素養」四項理念製作,以下分述之:

※提升學習動機

前已提及,講義內容不能只有課本的重點文字敘述,考慮到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起點,補充課本中欠缺的圖片和說明,余老師也會針對章節內容彙整出相關的臨床診斷部分,以及未來銜接的課程科目;平時閱讀期刊論文或觀看影片節目時,如果有適合課程的內容,他會將有關連的部分節錄下載為補充資料,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另外,針對學生專業英文能力不足的問題,他特別設計了填字遊戲,讓學生在課後複習時可以藉此記憶專業英文單詞。

※深化自學能力

余老師會選擇在教授較困難的章節時進行課堂錄影,並將影片上傳至校內教學平臺,方便學生課後複習;講義方面,為使學生易於理解,他還會將課本上過於簡短難解的文字改寫得更淺顯白話,輔以圖片或影片,並在適當的段落提點相關的問題與思考,讓學生可以一讀就懂,同時幫助學生思考分析和記憶。每一個章節的最後,他會再整理出歷屆相關的國考題,不僅讓學生實際體認該章節內容的重要性,也在平時就能複習國考題。

※拓展學習廣度

同一組切片圖,余老師會設計出循序漸進的問答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引導學生從回答基本的組織,到病理表現,最後下診斷。由淺入深、由基礎到臨床,串連起學生歷年所學。

※厚植人文素養

余老師的講義內容最大特色,就是專業與相關人文知識的結合。譬如從文字學的「牙」、「齒」、「齲」的演變去講述漢人對於牙齒和蛀牙的認知,或者從牙齒鑲鑽的文化特色去討論牙本質的人為破壞和可能的病理表現,又或是由牙齒美白的審美標準延伸到日本江戶時代的「お歯黒」(Ohaguro),反而認為將牙齒塗黑才是美……等,補充不同的歷史文化或藝術表現中,與牙齒相關的史料或故事,並引導學生從這些補充資料中思索討論病理變化、診斷與人文省思。

而在課程活動部分,主要以分組方式(六人一組)並活用校內教學平臺與ZUVIO進行師生互動。校內教學平臺讓學生能課前預習及下載講義資料,課後也能藉錄影複習課程;ZUVIO則使用於測驗與分組討論(包括回答問題、上傳切片繪圖等),另外他也向在場師生介紹了「翻牌遊戲」的出題方式,活絡討論競賽的氛圍。值得一提的是,余老師在課堂上檢討試題和引領討論時,會特別要求學生上臺,在全班面前回應問題或解析論點,藉此訓練學生的臺風和口語表達能力。

在演講的最後,余老師引用了唐代名醫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論大醫習業」的內容,認為醫學教育不只是專業素養的培訓,也要重視人文素養的養成,未來醫學治療的技術可能會漸漸被人工智慧取代,但是醫生診治的,除了病患生理上的不適和病痛以外,也有情感層面的安撫與關懷,這是機器無法替代的部分,所以他利用「學思達」去兼顧醫學與人文的訓練,雖然過程艱辛,但余老師猶能甘之如飴。

本次活動錄影觀看請點選網址:http://podcast.tmu.edu.tw/podcast/show_episode/3313
本次活動講義下載請點選共用連結:
https://ppt.cc/fcNswx